?
我們這代人似乎每天都過的很著急。科技飛速發展,社會日新月異,好像如果我們不走快一點,就會被狠狠拋棄,更何況虛高的房價、微薄的工資、四個需要贍養的老人以及嗷嗷待哺的孩子,這些擔子一股腦全壓在我們身上,我們簡直每天都要處于戰斗狀態才行。然而在巨大的壓力面前我們往往變得非常情緒化,很容易焦慮憤怒,一點小事就會引發理智上的崩潰。最近有個事讓我感觸頗深。5月3號下午,成都市嬌子立交橋處,一名男司機將一名女司機逼停后當街毆打。行車記錄儀顯示,打人前,男女司機曾因變道引發矛盾,并多次互相別車。這一新聞曝出后,引發社會公眾熱烈討論,有的指責男司機野蠻行徑,更多的覺得女司機活該,“在路上我遇到這種隨意變道的人,也很生氣,真想給他個教訓”,進而“路怒癥”一詞再次被提及。在這里我不想討論誰對誰錯,我只是看到兩個司機在斗氣別車后,一個受傷住院,全身多處骨折;一個被刑事拘留,即將面對牢獄生活。這樣的結果讓我唏噓不已,我相信此刻所有當事人一定都有些后悔,只是當時雙方都處于憤怒之中,已經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其實不光他們,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國人講究以和為貴,通常情況下我們周圍的人都比較溫和、彬彬有禮,但一旦到了有情緒的時候,不同人的表現就天壤之別,并且在憤怒之中,絕大多數人無法控制自己的言行舉止,甚至釀成大錯。我國古代就有這樣的俗語,怒從心中起,惡向膽邊生,憤怒往往會使人失去理智,仿佛借著滿腔怒火,自己就變得強大起來,平時不敢做不敢為的事都可以肆意妄為,然而當自己平靜下來,總是會陷入深深的悔恨中。本恩說,我們從憤怒中帶來的每一個打擊,最終必然會落在我們身上。事實正是如此,如果新聞中的受害女司機沒有因為憤怒而斗氣別車,男司機沒有因為憤怒而暴打他人,那么兩個人以及背后的兩個家庭會很快忽略這個不愉快的小插曲,繼續平靜生活。反觀歷史,三國鼎立時期,吳蜀魏互相牽制,三分天下。當時蜀國北邊有魏國虎視眈眈,南有蠻夷滋擾生亂,本該以逸待勞,徐徐圖之,然而劉備在關羽死之后的仇恨使得自己完全喪失了理智,原本的伐魏之戰半路暫停,轉而千里調兵攻打吳國,在蜀國完全沒有能力連續發動戰爭的情況下,不顧文臣武將的勸說,在極短的時間內突襲吳國,雖取得了短暫的勝利,但是后勤、軍隊上都得不到補給,很快的不得不僵持在了吳國境內,整個戰爭后期頻頻犯下愚蠢的錯誤,直接導致后面的兵敗之舉,使得蜀國百戰之兵十不存一,國力衰退至谷底,試想當時劉備沒有因憤恨而做出錯誤的決定,如今成王敗寇熟可知。
然而令人深思的不僅是“路怒癥”的兩位當事人,還有更多的我們。事發第二天,男司機的行車記錄儀視頻曝光后,網上的輿論發生了反轉,70%的網民支持打人男司機,甚至出現了“男司機做了我一直想做但是沒敢做的事”,也就是這70%的網民都有“尋釁滋事罪”、“故意傷害罪”的犯罪傾向,這不能不讓我們警醒。這已經不是一個個人現象,而是整個社會群體都難以控制自己的憤怒情緒,“路怒癥”儼然成了一個通病,如果不再加以控制和疏導,全憑一時沖動行為,那么個人、家庭乃至整個國家都會瀕臨崩潰。
我們國家的文化、教育中,有告訴過我們“儉以養德”、“胯下之辱”等的為人處事之道,但卻從未提到過如何去達到這樣的境界、如何去控制我們動物性的情緒,特別是在我們大腦認為最為放松、最有安全感的地方,比如溫馨的車內,比如家庭的港灣,情緒與理智的博弈的結果往往是情緒化的自我占據上風。這也能解釋為什么我們往往會對最為親昵、最為信任的人傷害最深:在對待其他人有很好的涵養和理智的同時,對親人、愛人卻常常零笑點的歡樂、零容忍的生氣。我們在社會生活中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回到自己的家中就立刻放松了緊繃的理智,從而在親人、愛人面前更為情緒化,以此作為大腦自我調整、自我放松的方式,而這很容易的會引發理智狀態下出現的家庭矛盾。知道了情緒化的我們產生的原因,要解決這一問題也顯得很容易,我們只需要在家中、在車內留下一絲的理智,當我們發現情緒有負面異常出現時,立刻觸發自己的理智開關,屏蔽自己的憤怒點,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你聽我解釋”。
別讓憤怒控制了自己,既是保護身邊你愛著和愛著你的人,更是在保護自己的幸福生活,我們需要的僅僅是一個時刻保持理智的大腦,和一顆容忍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