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侈而惰者貧,而力而儉者富”。中華民族歷來崇尚節儉,中國共產黨更是將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作為治黨治國的重要法寶。
1939年11月,青年化學家用馬蘭草制成紙張的事跡震驚了陜甘寧邊區。那個時候,連醫生開處方都是用的樺樹皮,紙張對于陜北民眾來說,確實是相當稀缺奢侈的物件。這種困難的局面主要源于國民黨對陜甘寧邊區實行了經濟封鎖,包括禁止紙張和亞麻等物品的輸入。
1936年西安事變之后,中國共產黨推動實現了第二次國共合作,但是國民黨政權并未履行當初承諾,反而加緊了對陜甘寧邊區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再加上日軍大規模的對敵后抗日根據地進行“蠶食”和“掃蕩”,以及大批革命青年來到延安扎根,邊區腹背受敵、衣食不繼,物資極度匱乏。毛澤東曾這樣描述當時的困難情況:“我們曾經弄到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在冬天沒有被蓋。國民黨用停發經費和經濟封鎖來對待我們,企圖把我們困死,我們的困難真是大極了。”但是我們黨渡過了這道難關——我們黨要求黨政干部帶頭勤儉樸素,“不急之務不舉,不急之錢不用”,“集中力量于急要的經濟事業”,并且積極采取整頓稅收、精兵簡政、生產自給、發行公債等一些列經濟措施,邊區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并最終打贏了這場沒有銷煙的經濟“戰爭”。
“不論我們國家發展到什么水平,不論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傳家寶永遠不能丟”。同樣的,單位的發展也離不開“節約”,而“降本節支”就是最好的體現。黨員領導干部要做這“降本節支”的“帶頭人”——公務差旅降低“乘”與“住”的標準,業務招待合理開支不浪費,開展會議精簡省時而高效。各單位更要全力抓好生產經營各環節的“降本節支”,統一思想、精準施策,奮力推進湖北局集團公司實現提質增效工作目標。
“降本節支”不是暫時的平衡收支手段,而是未雨綢繆、立足長遠的戰略選擇,在“大變局”和湖北局集團公司第三次創業期間,我們更要繃緊這根弦,將勤儉節約思想、創新發展思維和精益管理理念貫穿于經營全流程,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統籌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在這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從容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