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雷公嶺國家礦山公園建設紀實
◎? 本報記者 張繼勇 通訊員 麥啟帆 范雁陽
蔚藍的天空與滿山的蒼翠融為一體,各色花朵點綴其間,公園的石徑上不時有三三兩兩的行人,甚至還有一些身著禮服、婚紗的情侶在這里留下最美好的瞬間……這是記者近日在廣西全州縣雷公嶺國家礦山公園看見的場景。
修復后的入江口
粗放式開采破壞環境
說起雷公嶺錳礦,全州人并不陌生。這個距縣城中心約3.5公里,位于縣城東南郊湘江河邊的礦區,曾是20世紀全州縣境內最大的錳礦區。經過幾十年的開采,這里的植被地表遭到不同程度破壞。
據廣西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處處長黃飛波介紹,雷公嶺錳礦最早開采于1958年,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規模化開采,開采高峰期是1985年至1998年,2002年由于環境污染等原因被當地政府關閉。
在40多年的開采歷史中,雷公嶺錳礦作為當地礦業和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企業,為國家經濟建設,特別是對全州縣域經濟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與此同時,雷公嶺錳礦受限于當時的開采技術,礦區環境遭到嚴重破壞。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環境保護力度的不斷增強,雖然曾經粗放式的開采被叫停,但是礦區卻變得滿目瘡痍。
據了解,礦區由4個地面采礦場和6個地下巷采(地下采空區300平方公里)組成,礦區面積1.1平方公里,同時還有原礦區尾礦流失淤積荒蕪的土地1平方公里,采礦和受采礦影響總面積2.1平方公里。
關閉后的廢棄礦山內尾礦廢渣堆積,每逢汛期便會伴隨泥石流一起排入河中。而這里又正處于湘江、灌江和萬鄉河三水匯合處,附近的濕地生態遭到破壞,也成為全州縣城及沿岸居民的一塊心病。同時,長期的爆破工程還使礦區危石林立,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質災害突出,給礦區周邊的村民帶來嚴重困擾。
廢棄礦山迎來轉機
2010年5月17日,為有效保護、合理開發和永續利用礦業遺跡資源,原國土資源部辦公廳發布關于批準黑龍江大慶等33處國家礦山公園資格的通知(國土資廳發﹝2010﹞38號)。在全國第二批國家礦山公園資格名單中,全州縣雷公嶺錳礦位列其中,由財政部、原國土資源部下達礦山恢復治理資金4500萬元,雷公山從此重獲新生。
雷公嶺國家礦山公園的建設,對于礦區生態環境改善、歷史遺跡保護以及地方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該礦山公園的建設主要以消除安全隱患點、修復破損山體、恢復生態環境為目標,旨在建設成為全州縣,乃至桂北地區獨特的、擁有地質環境科學景觀和科普教育性的民俗風情礦山地質公園。項目總體規劃面積4.26平方公里,第一期投資1.2億元,占地面積1200多畝,加上原雷公塔景區,整個礦山公園土地面積近1400畝。
經過1年多的緊張施工,這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裸露的黃土被蔥蔥郁郁的樹木覆蓋,廢棄礦山變身成一座“生態綠色之地”。
在曾經的幾處重要采礦區,技術人員將其建設成了觀賞區,作為主要的遺跡景觀。在已經恢復的平硐和豎井處,依然可以看到當年采礦的場景,大面積開挖后的斷坡、裸露的黃土、堆砌的廢渣等被“有意”保留下來。除了礦山遺跡外,整個園區按照桂北植物園的標準進行建設,一年四季均有植物景觀區,共有植物樹種近90種,分布在10個區域,基本形成了公園景觀帶,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曾經的“傷疤”成景觀
全州縣雷公嶺錳礦開采場治理工程的實施,在恢復礦區生態環境的同時,也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對宣傳廣西、提高廣西的經濟地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據黃飛波介紹,雷公嶺國家礦山公園既是廣西第一個國家礦山公園,也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個錳礦礦山公園,它填補了全國礦山公園在這一類別上的空白。“公園以展示礦業遺跡景觀為主體,體現了礦業發展歷史內涵,具備研究價值和教育功能,可供人們游覽觀賞、科學考察等。將雷公嶺錳礦建設成為國家礦山公園,無論是對礦區生態環境治理,還是展示廣西的面貌都有重要的意義。”
不僅如此,雷公嶺地處廣西北大門,即桂黃公路旁及湘江岸邊,桂黃路是湖南及以北各省進入廣西的旅游大通道,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的相關要求,要將桂黃公路至北海建設成廣西一條旅游產業帶,而全州縣雷公嶺錳礦曾是這條旅游通道上的一道傷疤。通過整治沿途的雷公嶺錳礦,可以更好地塑造桂林市大旅游區的新形象。
此外,雷公嶺礦山公園的建成,最大的獲益者是當地的居民。通過建設這樣一個高品質的公園,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還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環境,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廣闊的休閑旅游空間,也為該縣資源、環境、經濟可持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上一篇:新疆發布地災防治“十四五”規劃
下一篇:廣東省今年汛期實現地災“零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