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百年,青春向黨。
每一次搏擊風浪的天空下,
都激蕩著青春的旋律;
每一個勇毅前行的足跡中,
都飽含著奮斗的艱辛。
為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激發廣大青年傳承奮斗精神、建功新時代,湖北煤炭地質局團委以“學團史·憶初心·共奮進”為主題,推出【慶祝建團100周年——《百年團史青年說》】特別欄目,聆聽共青團的偉大歷程與光輝成就!帶領廣大青年職工一起學團史、知團情、強信念、踐使命,以青春之聲,頌紅色篇章!
第三期:《中國青年》創刊的故事
創刊的背景:在大革命的發動時期,正值廣大青年在經歷了五四運動之后,感到為救國而處處碰壁,陷入“夢醒之后無路可走”之境之時。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和共青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社會主義青年團對于青年學生應從普通的文化宣傳進而為主義的宣傳,應從一般的學生運動引導青年學生到反對軍閥反對帝國主義的革命運動。”大會之后,為響應黨的統一戰線政策,團中央決定創辦機關刊物《中國青年》。青年團中央在團機關刊《先驅》停刊兩個月后,團中央宣傳部長惲代英擔任第一任主編,于1923年10月20日出版了新的機關刊《中國青年》創刊號。
《中國青年》要幫助廣大青年認識紛繁復雜的社會和命運多舛的人生。“要引導一般青年到活動的路上”,“要引導一般青年到強健的路上”,為此,《中國青年》以極大的篇幅,從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詳盡地分析了中國的社會現狀,在中國最跋扈的帝國主義,軍閥、買辦不過是帝國主義卵翼下的附屬品,軍閥混戰和人民貧困都是由于外國資本帝國主義的作祟。當時團中央非常重視中國青年的編刊工作,中國共產黨的一批理論家、宣傳家和團中央的領導人如惲代英、肖楚女、林育南、任弼時、鄧中夏、張太雷、李求實等先后擔任主編。
《中國青年》編輯部開始設在上海南市一間狹窄的房子里,開會、讀書、寫文章、編輯。為了避開警察和特務的破壞,經常需要搬家。《中國青年》是在秘密印刷所印刷的,由我黨籌辦的上海書店承擔發行和編輯通訊工作。開始,《中國青年》根據“中華郵政特準掛號”半公開發行,即一部分經過黨的秘密發行機關、青年團的各級組織發行,一部分經過郵局公開發行。后來,由于軍閥勢力的壓迫,《中國青年》屢遭查禁,不得不轉為秘密發行,有時還不能按時出版。
可就是在這樣簡陋的條件下,《中國青年》雜志仍然展現出引領時代的思想,尖銳犀利的文筆和圖文并茂的編排,成為當時最具生命力和戰斗力的青年刊物,深受廣大青年歡迎。
除譯載高爾基等蘇俄作家的作品外,《中國青年》也發表過一批較好的革命文學創作,如瞿秋白的《那個城》,朱自清的《贈友》,趙聲的《遺詩》,紹吾的 《我站在喜馬拉雅山的山巔》,吳雨銘的《烈士集》(組詩,共65首),一聲的《奴隸們的誓言》、《十月革命》、《誓詩》,光赤的《瘋兒》等。第144期還以《論黨的出版物與文學》為題,譯載列寧《黨的組織和黨的文學》一文,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產生了良好的影響,吸引了無數青年人了解并傳播了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為中國革命積蓄了力量。
宣講感悟
新時代的我們,應不懼風雨、勇挑重擔,做砥礪奮進的新青年。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機遇與挑戰并存,我們煤炭地質人只有乘風破浪勇擔當,才能將“破、轉、立”落到實處。勇擔當、善作為,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才會有多大成就,我們必須將遠大理想作為激勵斗志、過硬本領作為基礎條件,勇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