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句容市長江沿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紀實
◎? 首席記者 王瓊杰
核心閱讀:
作為句容市長江沿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程承建施工方,核工業井巷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充分發揮專業技術優勢,在施工中采用一系列先進技術與工藝,攻克了一道道難題,探索形成了邊坡穩定性修復、邊坡生態快速修復、自動化技術應用等復雜環境下快速生態修復的多項關鍵技術。
夏末的江南大地,荷花爭艷,稻花飄香。
走進江蘇省句容市,眼前是一片蒼翠欲滴。而就在幾年前,這里還曾是滿目瘡痍的一座座廢棄礦山宕口。
“這里原來曾分布著大大小小37個不同類型的廢棄露天礦山宕口,經過6個月的生態修復,現在已經滿山披綠。”望著山坡上郁郁蔥蔥的草木,承建施工句容市長江沿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項目的核工業井巷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地質環境分公司經理魏盛輝,激動地對中關村綠色礦山產業聯盟綠色礦山重大工程獎現場考查人員說。
修復后的廢棄礦山宕口
傷痕累累 長江之痛
句容作為長三角一體化核心城市之一,向人們展示著一座新興經濟城市的生機與活力。
然而,句容市長江沿線40多年來以環境換資源、以資源換增速的高強度礦業開發和傳統發展模式,也給當地造成了嚴重的生態之殤,導致礦山被無序開采、植被遭受肆意砍伐,遺留下了諸多廢棄礦山宕口,嚴重威脅著當地的生態環境、綠色發展。
“長達幾十年的持續高強度礦山開發以及落后的采礦理念,不僅給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還誘發了嚴重的地災隱患。” 核工業井巷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地質環境分公司黨支部書記葉宏指著治理前一張圖片說。
據粗略統計,句容市長江沿線的廢棄宕口近40個,主要集中在寶華鎮、下蜀鎮、邊城鎮3個區塊。廢棄宕口現狀不一,現場環境非常復雜,存在滑坡隱患的宕口8個,涉及宕底深坑回填的30個。
為了打造美麗的長江經濟帶,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江蘇省和句容市政府研究制定了長江沿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整體戰略,并將句容市沿長江兩岸10公里范圍內廢棄礦山的整治和生態修復作為重中之重。
2020年9月,由中央財政專項資金支持,江蘇省政府、句容市政府和句容市城市建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共同投資,核工業井巷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承建施工的句容市長江沿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程正式啟動。
點石成翠 萬綠成蔭
梅雨季節過后的江南酷暑難耐,當《中國礦業報》記者走進位于下蜀鎮香爐山宕口生態修復工程現場時,眼前一亮,原先陡立的邊坡經過削坡卸載已平緩了許多,上面布滿了刺槐和花草,而宕底經過平整治理和綠化,也已綠意盎然。
“這里原來廢石成堆,特別是高陡邊坡上裸石外露、寸草不生。”魏盛輝指著這綠油油的邊坡笑著說,“我們在對這一宕口進行削坡填坑后,綜合采用多種技術手段,實現了點石成翠、化荒為綠、萬綠成蔭。”
事實上,對句容市長江沿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程而言,不是簡單的“削坡填坑、種草植樹”,而是包含了多種技術方法和手段。
據了解,該工程是江蘇省境內生態修復工程中單體體量最大、覆蓋面積最廣、廢棄礦山最多、情況最為復雜的項目。項目包含了37個不同類型的廢棄露天礦山宕口,共涉及礦山治理設計削坡土石方221萬立方米,邊坡加固10處,地災治理8處,生態修復總面積約150萬平方米,總投資超3億元。
為了高效、快速完成治理任務,實現預期的生態修復效果,核工業井巷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充分發揮專業技術優勢,在施工中采用一系列先進技術與工藝,攻克了一道道難題,探索形成了邊坡穩定性修復、邊坡生態快速修復、自動化技術應用等復雜環境下快速生態修復的多項關鍵技術。
超前治理除險也是重要一環。武岐山宕口,治理投影面積約12萬平方米,其中坡面治理面積9萬平方米,場地平整面積3萬平方米,邊坡相對高差超140米,在治理區+140米-+202米處存在一處滑坡體,滑坡體面積4000平方米,滑坡體平均深度5米,體量約20000立方米。他們在對這一高陡邊坡滑坡地災治理過程中,在采用自上而下“高臺階坡面法”削坡減載,對不穩定邊坡采用錨桿和錨網噴進行加固的同時,利用邊坡雷達監測儀、位移傳感器、雙軸傾斜計、深部測斜傳感器和雨量計組成的地災自動化監測預警系統,實現24小時全時監控和監測數據的自動采集、自動傳輸、智能分析,構建了地災智能化監測預警模型,實現了對地質災害體的穩定性評價及趨勢預測,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成功預判了邊坡存在的二次滑坡跡象,也為后續類似滑坡治理提供了全新的監測預警技術標準。
該項目最關鍵的還在于高標準復綠造景。為了在最短時間內實現“一年成林、兩年成蔭、三年成景”的修復目標,他們采用了自主研發的基肥配置技術和厚層噴附技術,配以高質量雙層網生態棒噴附工藝和高陡邊坡飄槽施工工藝,靈活運用微生物修復技術重構邊坡底層生態系統,大幅提高了綠植的一次成活率,使裸露的邊坡能在短時間內恢復綠色;對部分邊坡采用網格式開挖種植坑的方式,直接移植栽種喬木,恢復林地100多畝,真正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據不完全統計,該項目在施工中,先后探索和應用了地表截引排水、地下減壓導水、微差爆破削坡、格構梁錨固、錨桿加固、生態景觀擋墻、生態式護面墻、雙層網生態棒、高陡邊坡飄槽、巖質邊坡移植、基質容器苗嵌入、微生物快速修復、地災自動監測等數十項先進技術和工法,最終實現了點石成翠、化荒為綠。
靈山秀水 千秋之利
彈指一揮間,群宕(口)披綠裝。經過6個月的緊張施工,句容市長江沿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程如期完工。
“該項目的實施將徹底改變長江沿線(句容段)滿目瘡痍的歷史,通過礦地綜合利用新增建設用地、耕地和林地達6000余畝,消除區域內地災隱患,新植和養護灌木綠植超500萬株,全面提升長江流域(句容段)生態環境,推動長三角地區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魏盛輝介紹。
據了解,該項目實施后,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項目共新增建設用地指標2700畝,新增林地2390畝,新增耕地1050畝,促進了當地土地的集約化利用,復墾了廢棄礦地,增加了耕地面積,提高了耕地質量,改善了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條件。
值得一提的是,該項目生態環境效益也十分明顯。通過項目實施,消除了地災隱患,減少了山體水土流失,破壞的山體得到了恢復,周邊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
治理后的宕口,已是草木蔓發,生機勃勃,成為長江沿岸最美的一道風景線。
上一篇:深耕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