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更好地履行國土資源部門職責,加強對土地資源、礦產資源和海洋資源的規劃、管理、保護與合理利用,充分發揮國土資源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促進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1999年,經國務院批準,國土資源部組織開展了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工作,下設“一項計劃,五項工程”。即:基礎調查計劃,土地資源監測調查工程、礦產資源評價工程、地質災害預警工程、數字國土工程、資源調查與利用技術發展工程。其中,“一項計劃”和“五項工程”中的后四項是地質大調查的主要任務。
今年是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的收官之年。12年來,中央財政共投入地質調查經費117億元,中國地質調查局通過組織所屬27個單位和31個省(區、市)的地質調查院、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并調動地勘單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力量,共計184個單位、每年約1.5萬~2萬人共同參與地質調查工作,取得一批有重要影響的重大成果,在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發揮了重要的基礎性支撐和保障作用。
1999年以來,區域地質調查累計投入15億元,形成的陸域中比例尺區調、成礦帶大比例尺區調、區域性基礎地質圖件等一系列成果,為地質找礦、國土規劃和國家重大工程建設提供了有力的基礎支撐,區調的基礎性與先行作用充分顯現。
據統計,自大調查實施以來,地質工作者共完成1∶25萬區調494萬平方千米、1∶5萬區調30萬平方千米,提交1040幅國際分幅的1∶25萬、1∶5萬區域地質圖,編制了重要成礦帶系列地質圖件,獲得了重要的國家基礎地質數據和原創性發現,實現了一批區域性地質圖的更新,并初步建立國家區域地質數據更新體系。特別是青藏高原152萬平方公里空白區1︰25萬區調工作的完成,宣告了我國陸域中比例尺區調的全面覆蓋,在中國地質工作歷史上豎立了新的豐碑,使我國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程度得到顯著提高,為我國地質找礦、國土規劃和國家重大工程建設提供了有力的基礎支撐。
在為地質找礦提供有力支撐和引領方面,開展的重要成礦帶成礦地質背景綜合研究,解決了制約找礦突破的關鍵地質問題,為地質找礦指明了方向。以填圖中新發現的1280余處礦(化)點和礦化線索為基礎,通過檢查驗證后,80余處轉入后續礦產勘查,獲得許多重要找礦發現。其中:尼雄特大型富磁鐵礦,鐵資源量達數億噸。新疆新源林場金礦、新疆塔什庫爾干鐵礦、庫木庫里湖砂礫巖型銅礦、大九壩斑巖型銅礦、阿爾金長沙溝釩鈦磁鐵礦、黑龍江黑河三道彎金礦、湖南臨湘西沖鎢礦、湖南城步平灘鎢礦、福建順昌南舟螢石礦等具大中型以上規模。同時,區調工作還為礦產資源遠景調查提供了靶區,帶動了新疆、內蒙古、黑龍江、青海、湖南、云南等省(區)礦產調查評價工作,拉動了商業性地質找礦工作。
在為國家重大建設提供重要基礎保障方面,配合大理—瑞麗鐵路、南水北調西線工程、三峽水利樞紐、青藏鐵路及遼寧江石底核電站等重大工程建設開展了區調工作,為重大工程建設提供可靠的地質數據和科學依據;完成了北京、上海、杭州、 廣州、天津、南京六個城市地質調查試點,建立了城市三維可視化的地學信息管理與應用系統,成果廣泛應用于城市規劃、地下空間利用、地質災害監測與防治、地鐵等重大工程監測等方面,為城市規劃與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開展了經濟區區域地質調查和綜合研究,成為國土規劃的重要基礎。
在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基礎支撐的同時,通過區調,青藏高原地質、重要生物群、 “金釘子”剖面、蛇綠巖帶和高壓變質帶、前寒武紀構造事件、中國東部中生代火山巖、第四紀等調查和研究,均取得了突破性的新進展、新認識、新發現,極大地提高了國土認知水平;有關區調理論、方法、技術的創新與研發,推動我國區域地質調查方法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
???????????????????????????????????????????? 文章來源: 中國國土資源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