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 中國國土資源網
記者從1月22日舉行的“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2010年度成果匯報交流會上獲悉,研究專項在深部探測技術與集成方面獲得突破性進展,深部探測取得重大發現和重要成果,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影響。
據介紹,研究專項是我國正在實施的規模最大的地球深部探測計劃,先后啟動了9個項目和49個課題,近千名科學家和技術專家參加了實驗研究,覆蓋了我國有關地學研究機構、大學和相關企業,美國、德國、法國和俄羅斯等有關機構參與合作。目前已完成跨越重大地質構造單元和重點能源、礦產資源集中區和地震活動帶1960千米長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開展了電磁、地球化學基準網,關鍵地區科學鉆探和地應力測量等研究,建立了超級地球模擬器的初步框架。
2010年,在深部探測技術與集成方面,地球深部物理性質探測技術漸趨成熟,大陸電、磁參數標準網完成了全國4°×4°控制格架及華北實驗區1°×1°觀測網;地球精細結構探測技術集成實驗全面進步,初步建立起適應我國大陸地質背景和條件的深部探測技術體系;地下物質成分探測技術新發展,首次按照國際標準建立了覆蓋全國的地球化學基準網,首次建立78種元素的地殼全元素精確分析系統,分析測試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大型礦集區三維“透明化”技術初步形成,形成了礦集區立體探測的技術體系,初步實現礦集區深度3000~5000米的“透明化”;地殼活動性和地應力測量技術日益完善,初步完成了新型壓磁應力解除測量系統和應力應變監測系統,新型壓磁應力監測四分量探頭和壓磁應力解除三分量探頭研制;地球三維結構和動力學模擬技術能力提升,實現了在并行計算平臺上亞洲巖石圈數百萬有限單元的數值模擬,為建立超級地球模擬器搭建了初步框架。形成了基本成熟的地殼探測技術體系,為地殼探測工程的組織實施奠定了基礎。
? 2010年,深部探測取得了重大發現和重要成果。通過大地電磁測深三維反演,發現了鄂爾多斯巖石圈異常電磁結構;通過實施深地震反射,證實青藏高原東北緣巖石圈縮短變形,對國際流行的青藏高原“下地殼隧道流”擴散模式提出了挑戰;在我國東部長江中下游成礦帶揭示出極為復雜火山巖礦集區的三維結構,為我國東部開辟第二找礦空間、實現地質找礦突破提供有效技術支撐;在雅魯藏布江縫合帶發現含特殊深地幔礦物的超基性巖群,預示了尋找鉻鐵礦的良好前景;實現全球、區域、局部尺度的三維地球模擬的跨越,實現對汶川地震孕育動力學背景、臺灣復雜動力學環境的三維粘彈性模擬和紫坪鋪水庫加載引發地震模擬等不同尺度三維及動力學模擬;我國大陸地殼演化研究取得新進展,首次在華北地塊東北緣甄別出蛇綠混雜巖,為界定華北東緣邊界性質提供了明確的證據,也為認識和恢復西太平洋活動大陸邊緣演化提供了明確年代學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