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尤其以它豐富的自然資源聞名于世。2014年11月至2015年1月,江蘇局物測隊綜合隊歷時三個月,在準噶爾盆地南緣沖斷褶帶煤層氣二維地震勘探工程中,克服難以想像的高寒施工等惡劣自然條件,圓滿完成了施工任務,在天山腳下再次彰顯了“江蘇物測隊”這張靚麗的名片。
艱險自然環境,考驗鋼鐵意志
施工區域位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瑪納斯縣境內準噶爾盆地與天山山脈交接處、塔西河以西泉子溝一帶。這里,北、東距石合子市及瑪納斯縣城約50km,屬典型低矮丘陵地貌,海拔1500m左右,區內高差變化較大,相對高差達600m。山勢走向東西,地勢南高北低。地表溝谷發育、草場茂盛。物探施工環境十分艱難。
2014年初冬時節,綜合隊踏著積雪開進了施工區。這里白天氣溫零下七、八度。夜晚可降至為零下二十七、八度。進場施工以來,區內的積雪不斷增厚,到十二月,許多區塊的積雪已深達一米多,給勘探施工帶來諸多不便。面對如此的自然環境,綜合隊的小伙子們發揚敢打敢拼、不畏艱難的精神,不辭勞苦地奮戰在施工現場。他們每天天不亮就出發,駕駛班的司機師傅更是要提前一個小時起床,夜晚的低溫把汽車的燃油凝結,他們必須設法讓它解凍。在沒膝的雪地里放線異常艱難,更耗費體力,小伙子們就互相鼓勵,誰也沒有因個人原因影響生產。每天晚上回來,小伙子們的褲子和鞋子都是濕的,他們把一雙雙濕透了的鞋子圍著爐邊烘烤,從帳篷外取來新雪揉搓早已麻木的腿腳。盡管帳篷里生著取暖爐,可大伙還是時常被凍醒。他們就輪流給火爐加煤,讓爐火驅散夜晚的寒冷,保證體能得以恢復,去挑戰明天艱難的工作。
精細施工?科學管理?確保工程優質高效
指揮這次野外施工的劉茂爭是位老隊長。說他老,不是指他的年齡,這個三十多歲的野外施工隊隊長,有著近十年野外勘探的經驗。他帶隊轉戰內地、邊疆和境外,出色地完成了一項項野外勘查任務,多次被江蘇局、物測隊嘉獎,是物測隊家喻戶曉的人物。
這次帶隊出征前,劉茂爭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面對如此艱難的施工任務,他沒有退縮,而是選擇了迎難而上。正像出征前他向隊員所說的:“越是艱苦的環境,越能磨練人的意志!眼下,地勘行業不景氣,我們必須主動適應新挑戰,在隊伍轉型中搏得一片新天地!”這不是豪言壯語,是他和隊員們心里的坦言。2014年,綜合隊在贛北低丘叢林中首次實施煤層氣二維地震勘探,并收獲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隨著煤炭市場的持續低迷,物探找煤也失去了往日的風景。在國家能源新政的扶持下,為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探尋新型潔凈能源,成為了傳統煤田地質勘探隊伍徑相辟進的主戰場。在這一輪產業轉型中,江蘇局物測隊率先以創新驅動發展,在積極融入地方發展,加大產業優勢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同時,將傳統的物探找礦納入到國家新型能源政策中去考量。2012年以來,他們先后在人才和設備上再投入,實施了煤層氣、油頁巖、地熱能等新能源二維、三維地震勘查,綜合隊承擔的這次準噶爾盆地南緣沖斷褶帶煤層氣二維地震勘探是繼高效完成贛北煤層氣二維地震勘探、黔東北頁巖氣勘查工程后,再次承接非常規天然氣勘查工作。劉茂爭和他的伙伴們初到新疆,大部分同志不同程度地出現了高原反應,頭暈、胸悶、嘔吐,整夜睡不好覺。為了工作早一天開工,劉茂爭事事都沖在前面,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和帶動其他同志。他經常組織大家召開現場會,認真研究施工方案,落實具體施工措施。對施工中可能遇到的困難,他總是提前估計到,提前做好準備。測量技術員宋儀威,主動承擔了放炮員的工作。在項目實施的三個月時間里,任勞任怨,一絲不茍,在雪地里摸爬滾打,高質量地完成了領導安排的各項工作。
強化安全管理?順利完成施工任務
安全生產關系到每個職工和家庭的幸福,項目部始終把安全生產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在高原高寒作業,安全生產的形勢更加嚴峻。為了杜絕安全事故的發生,項目部要求所有施工人員必須嚴格遵守“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工作方針,狠抓安全不放松。將安全生產責任落實到每個職工頭上。大家人盡其責,各司其職。有效地保障了安全生產。項目部還有針對性地制定了在高原、高寒地區施工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預案。遠在古城南京的隊領導也十分重視項目部的安全生產,主要領導先后兩次親臨工地檢查安全生產情況。并針對高寒地區冰凍和危險性較大的實際情況,給隊員們配備了冰爪、戶外靴、雪套、安全等安防工具,大大提高了野外作業的安全性。
在新疆近三個月的時間里,劉茂爭和他的隊友們發揚“不怕吃苦、勇于奉獻”的地勘精神,用堅強的意志和無私的奉獻,同風雪抗爭,與時間博弈,譜寫了一曲頂風雪、斗嚴寒的物探贊歌!連甲方和監理的負責人也不禁對他們豎起了拇指:“你們用最精簡的設備,最精練的人員,優質高效地完成了最艱難的施工,開創了國內物探史上高寒山區、高海拔冬季施工的先河,真是讓人敬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