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袖珍立體鏡,已經伴隨了我30年,每當看見它,就會想起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它見證了地質人“三光榮”“四特別”的優良傳統和精神,也伴隨我從一名青澀學子成長為單位技術骨干的歲月。
1986年我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煤田地質專業畢業,到湖北煤炭地質一二五隊地質普查分隊工作,我們的主要工作任務是地質找礦,工作地點在湖北鄂西山區,工作區一般是懸崖峭壁,山高路陡,條件十分艱苦。
當時我們采用了最先進的地質工作方法--航空地質測量技術,這個袖珍立體鏡就是用來觀察兩張航片精確定位地質點用的,是我們每天野外工作必備工具。它伴隨著我們每天爬山涉水,無論走多遠,都要把它帶在身邊。它是我們工作的好幫手,是它幫助我們圓滿地完成了每天的工作任務。
當時,我擔任一個普查組的組長,由于山區交通條件差,全部要靠兩條腿走到距離很遠的工作區。一般在野外連續工作一至兩個星期后,再回到基地整理資料,休整幾天,安排下次野外工作計劃。野外地質工作雖然辛苦,但是我們做著對國家和社會有意義的事,我們有火焰般的激情,沒有害怕任何艱難和險阻,立志為國家找到好礦。
工作中最難忘的是有一次出野外,我忘了攜帶袖珍立體鏡,當時如果折返基地就會影響整體工作部署,如果不回去,就會影響具體的實際工作質量。這個時候的心情可想而知,就是恨死它了,沒有了它,我們真的就無法工作了嗎?于是我連夜開始想辦法訓練自己,拿出兩張航片,用肉眼進行反復觀測。通過通宵達旦的練習,我終于學會能用肉眼準確定點了。接著我們堅持工作,并圓滿完成了那次野外工作計劃。回到基地后,經過檢查,地質定點準確率達90%以上。就是這樣一次失誤,它讓我學到了獨門絕技--不使用儀器用肉眼也能準確測定地質點。
后來我參加普查組舉辦的一次獨特的技術比武,就是不用立體鏡,比賽誰的地質點定位準確,結果沒有一個人能超過我的。通過這件小事使我有了一次刻骨銘心的記憶和值得驕傲的經歷,我的專業能力也得到較大提高,加上我不怕吃苦,勇于擔當,長期堅持野外第一線工作,當年還被評為湖北局青年崗位能手。我要感謝這個袖珍立體鏡,三十年過去了,我還象珍寶一樣保存著它。
如今我仍然堅持地質工作崗位,始終堅守著地質人的初心和使命,今后還要更加勤奮工作,再接再厲,為湖北局第三次創業和勘查院的發展,新時期的地質工作做出自己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