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新疆不知道它有多大,不到新疆不能了解這里地形的復雜,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又怎會少了地質工作者的身影。今天的奮斗者,向大家介紹一位在新疆工作了11年,把最好的青春年華奉獻在這里的戈壁地質郎——中煤湖北地質局集團西北分公司總工辦主任佘爭輝。
2009年從湖北省國土資源學院畢業時,他22歲,只身奔赴新疆。
今年33歲的他成了家,有了一對可愛的兒女帶著全家的愛,他依舊在這片熱土上繼續揮灑著汗水。
一、大漠的另一種風光
大家都說,新疆是個美麗的地方。他們還說,人這輩子無論怎樣都要去趟新疆。看看駿馬馳騁在草原;看看白云變幻在天山;看看廣袤無垠的戈壁灘......但是,在佘爭輝和他的小伙伴們眼中,新疆還有另一種風光。
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貌形態,形成了有別于內地的獨特自然風光,但是對于地質工作者而言,在這樣的環境下作業,卻是極其困難的!溝壑、沙塵暴、極端氣候、野獸、馕餅加咸菜,組成了他們工作中的常態。
溝壑縱橫的施工區
這里山和內地不同,沒有植被和灌木,表面都是巖石風化后留下的碎塊,腳踩上去很難找到支撐點。許多地方爬不上去,有的地方看起來好爬實則危險更大,由于巖體常年風化的厲害,剛抓穩手上的石塊,腳踩的石塊就松動了,不是上面的石頭掉下來就是人要滑下去,期間大家的手套常常一天兩雙還不夠,結束后不是被石塊劃傷了手就是劃傷了腳。在新疆托克遜縣勘探勘查中,佘爭輝說,工作區內沖溝繁多,溝深狹窄,懸崖陡壁極其發育,暴雨時常伴隨山洪和泥石。每當遇到這樣的作業環境,大家在工作中總是相互鼓勵,互相提醒注意安全,共同探討行進線路。
突然而至的沙塵暴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唐代詩人岑參在送行士兵出征新疆時作了這樣的詩句,描繪了九月的西北整夜狂風怒號,碎石塊大如斗,吹得滿地走的景象。時隔千年,風沙還是那個風沙,當年的士兵變成了今天的地質郎。
“在北山和艾丁湖勘查項目中,我們分別遇到8級和10級以上的沙塵暴,沙塵翻滾,天昏地暗,帳篷都吹翻了,衣服、吃的、床上和身上全都灌進了沙子。日常生活用品,廚房的鍋碗瓢盆,鉆機上的空油桶都被大風吹得無影無蹤......一刮就是一兩天,其間緊張地在帳篷各個角落拼命抓著欄桿的那種無助和夜晚的恐懼,終生難忘!但是,這些困難也考驗了我們是否具備一名地質工作者所必備的素質。”
佘爭輝說:“任何一場沙塵暴,吹走了全部生活用品,但是項目資料一定不會丟,只要人在,資料就在。我們會把項目資料緊緊抱在懷里,因為這是大家用艱辛換取的成果。”
夏穿棉衣圍火爐
開展新疆昌吉煤炭普查項目,正值內地流火7月,佘爭輝介紹,這里的7月份氣候就不一樣了。勘查區海拔最大高差達930米,天氣陰晴不定,剛剛是艷陽高照,一片烏云過來就會馬上帶來一陣雨雪,幾乎每天都這樣,還時常夾帶冰雹,最大的一次礦泉水瓶口都裝不進去,直接把帳篷打的大眼小眼。而且這里早晚溫差大,白天穿襯衣,每當太陽快下山之前,就必須穿上厚厚的棉大衣了,不然會寒氣逼人,睡覺時必須燒火爐、蓋棉絮。
馕餅+咸菜的戶外野餐
因為施工區往往地形崎嶇,野外勘測時大多都是靠徒步來回,路程長,時間久,馕餅+咸菜成為必備,在出門前準備好,再帶上幾瓶水就出發了。野外地質填圖時,三餐都沒有固定時間點,下午2、3點吃午飯是常事,有時晚到下午4、5點,席地而坐,以大地為桌,午餐常常就這么在山上解決了。
二、沙場秋點兵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士兵即將奔赴他們的戰場,對佘爭輝來說,新疆就是他的戰場
戰場一:國際標準的北山煤炭勘查
“新疆奇臺縣北山煤礦地質鉆探項目”施工地點位于新疆古爾班古通特沙漠的東緣,條件異常惡劣,項目技術要求極高:大于20cm煤層,煤芯采取率95%以上,巖芯采取率90%以上,巖礦芯直徑不低于65mm,測井驗收后出現丟、薄的情況必須移孔重打補煤。(國內要求煤芯采取率75%以上,巖芯采取率65%以上,終孔直徑不低于50mm即可)。
該項目工期40天,每延期1天罰款16萬元,公司同時上了24臺鉆機,施工技術人員24小時駐現場。沒有固定休息時間,只能在鉆進的幾十分鐘時間趁機打個盹。項目結束的時候,大家頭發亂,衣服臟,見面時彼此都有了互不相識的感覺。
期間還遇嚴重的沙塵暴,整個完成過程之難度、之艱辛,讓佘爭輝和所有的參與者難以忘懷。本著挑戰自我,堅決完成任務的信念,佘爭輝第一個進駐施工現場,最后一個離開,項目最終全面達標,得到了業主方和新疆同行的高度贊許,也為湖北局在當地打出了品牌。
戰場二:沒有美女只有野獸的孔薩拉
2013年7月,佘爭輝和他的伙伴們進駐“新疆昌吉市孔薩拉-色烏肯薩拉勘查區煤炭普查項目”施工現場,勘查區屬夏季牧場,牛羊眾多,也是野獸捕獵的天堂。
有一次鉆機的送水管因為溫度太低凍住,業主方技術顧問帶著鉆機施工人員去排查,快到水泵的地方忽然看見5只狼正隔著牧民草場界限的鐵絲網對他們虎視眈眈,技術顧問當即帶著鉆機人員跑回了駐地。第二天再去排查,沒走兩公里,又碰到兩頭大熊帶著一頭小熊,幸虧旁邊有一個牧民的房子,回來后老顧問嚇得老淚縱橫。
佘爭輝在該項目中負責的兩臺鉆機直線距離大概兩公里,一臺在山頂,一臺在山腳。有一次走了一半靠在一棵松樹上休息,突然聽見傳來一聲刺耳的類似于放大鞭炮的聲音,后見一個牧民拿著一桿土槍對著天放空槍驅趕野獸,看到這一幕他心里害怕極了。為保證人身安全,后來他都找人結伴,直到這兩個鉆孔施工結束。“人生第一次一個人在有熊狼出沒的地方工作,心里時時刻刻無不提心吊膽,充滿不安和恐懼。”佘爭輝在后來的回憶中談到。
戰場三:地表70°C的艾丁湖
2015年6月,佘爭輝進駐新疆吐魯番艾丁湖鉆探項目,獨自負責現場全面工作。艾丁湖是中國大陸最低點,湖面比海平面低155米,是世界最酷熱干燥的地區之一。而7、8月的艾丁湖是最熱的時候,風都是燙的,白天最高溫度在50℃以上,地表溫度可達70°C。身上的衣服就沒有干過,鉆機上配發了防中暑藥,有時會吃兩倍的劑量,但在鉆機上干活的時候,依然有人栽倒在機臺中暑。
在這里,水質含堿度高,生活用水和工地用水只能同源,一天要喝十多斤水,佘爭輝整整拉了一星期的肚子.......這里的紫外線也特別強烈,裸露在陽光下脫了幾次皮自己也記不清。佘爭輝和他的團隊在這里艱苦奮戰了兩個多月,圓滿完成了鉆探任務。“在這種極端惡劣的環境下,我慶幸自己又通過了一次考驗”,說到這兒,佘爭輝很驕傲。
戰場四:同時指揮的“兩戰場”
2018年8月,佘爭輝進駐新疆和豐縣和什托洛蓋137團煤礦勘探和187團煤礦勘探項目。兩個項目同時開建,距離較遠,坐車來回需要6個小時,且時間要求緊,辦事處無法抽調出多的人員,佘爭輝同時擔起了兩個項目的現場工作,他每天一大早出門,晚上十一、二點才能回到住處。
“感覺人都忙迷糊了,特別累!9月底就非常冷開始下雪了,10月22日兩項目的三個鉆孔同時測井驗收,當天晚上十二點還在現場采樣。”
戰場五:零下20°C的五彩灣
2019年12月15日,佘爭輝進駐西北分公司新疆宜化五彩灣工地的巖土工程詳細勘察項目現場,項目要求當月30號提交報告,又是個時間緊任務重的項目。
12月份的新疆五彩灣地區,溫度普遍在零下20度以下,天寒地凍。清早到施工現場后,鉆機水泵和其他供水設備全被被凍住,要用火烤3個小時后才能正常工作。為了能盡早保質保量結束野外工作為編寫勘察報告贏得時間,佘爭輝每天帶領項目安全管理人員及勘察鉆機班組堅守在一線,清早出發,晚上天黑結束一天的野外工作,在冰天雪地里一干就是十多個小時,搶時間、抓安全、保質量,終于如期完成了勘察報告,贏得了業主方的好評。
三、他和她他們,小家與大家
佘爭輝有一個幸福的小家,妻子溫柔,兒女可愛。因為常年駐扎在項目上,他不能像別人的爸爸一樣接孩子放學,妻子像個超人操持著家里的大大小小,而他只能隔著屏幕看看他們,心里十分想念又不是滋味。
“老婆和女兒、兒子的生日,都在每年的八月十五左右,但是這么多年來,我基本沒有陪他們過生日。”提起家人,佘爭輝說的最多的就是虧欠。
“其實,這一場場大大小小‘戰爭’的勝利,都是和我一起戰斗在新疆的兄弟們一起取得的,這些也都是他們的經歷”佘爭輝說。
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
11年來,佘爭輝和戰友們離開父母,撇下妻兒,有時甚至與外界斷絕聯系,在毫無人煙的深山、沙漠、草原作業,苦嗎?很苦。累嗎?很累。放棄嗎?絕不!每一份高質量的地質報告就是一份至上的禮物,每一次甲方的充分認可和贊許就是一份最高的獎勵!近年來,佘爭輝所在的中煤湖北地質局集團西北分公司,從探尋地球轉向修復地球,繼續扎根在新疆,著力在新疆礦山恢復治理領域拓展業務。“從為祖國尋找寶藏到參與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我們的地質工作始終充滿了意義!”佘爭輝對自己的工作充滿自豪!
堅守在邊塞,開拓在邊塞,在最好的年華選擇吃苦,在最需要的地方經受錘煉。佘爭輝和他的戰友們讓老一輩地質人“三光榮、四特別”的精神在新時代青年地質工作者中傳承,用持續創新的地質思維,正在湖北局第三次創業的征程中書寫著青春的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