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enuitem id="reiiu"></menuitem>
      <samp id="reiiu"></samp>
      <b id="reiiu"><ins id="reiiu"><ruby id="reiiu"></ruby></ins></b><samp id="reiiu"></samp>
      <menuitem id="reiiu"><strong id="reiiu"></strong></menuitem>

    2. <progress id="reiiu"></progress>
      <progress id="reiiu"></progress><progress id="reiiu"><bdo id="reiiu"></bdo></progress>
      新聞中心
      news
      陳永健:沐驕陽浴風霜,測山河繪藍圖
      發布時間:2021-12-24 來源:原創文章

      陳永健,1983年7月出生,2006年畢業于中國礦業大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測量高級工程師,注冊測繪師,中級注冊安全工程師,現任湖北煤炭地質物探測量隊測繪院院長。2020年12月被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授予“科技創新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來到湖北局物測隊從事測繪工作是機緣巧合,我是替補當時同專業一位跟咱們簽約的同學來的,這就是緣分吧!畢業時學校還給我發了一張“志在四方”基層就業先進個人的榮譽證書,當時還不了解艱苦行業基層單位到底有多艱苦,帶著畢業證興高采烈就來單位報到了”。曾經的青澀少年如今有了歲月磨礪的成熟穩重模樣,陳永健說“一轉眼工作已經第15個年頭了”。

      能吃苦的“小黑”

      “我自認為自己還是很能吃苦的,可是野外工作的艱辛程度還是超出了我的想象。”

      15年來走南闖北的陳永健,原本黑黑的膚色加上長期戶外作業的風吹日曬,更加黝黑了,同事們都親切的叫他“小黑”。

      80后的“小黑”雖然個頭不大,但這些年經歷的艱辛可不少:在廣西北海齊腰深的沼澤地里,他背過幾十斤大線艱難跋涉;在山西古交三維地震工區的陡峭的山坡上,他放樣時連人帶儀器滾下過溝底;在酷暑難耐的深圳大運會場館,他體會過被驕陽烤脫三層皮的炙熱;在冰天雪地的新疆和布克賽爾,他領教過連儀器都能罷工的零下25°C嚴寒;在溝壑縱橫的山西孝義,他曾與突然竄出來的彪悍藏獒展開百米競速;在風景如畫的武夷山景區,他常與隨處可見的毒蛇對峙周旋.....這些仿佛只會出現在小說故事里的情節,都是他真實的經歷。

      面對艱辛的工作性質,想起當初那張“志在四方”的榮譽證書,陳永健對測繪技術的滿腔熱愛與執著,讓他絲毫不能懈怠。近年來他的足跡遍布湖北、新疆、云南、貴州等多地,參加了各種類型的測繪相關項目,專業技術得到不斷提升,并且鍛煉了膽識與氣魄,增強了溝通交流的能力,積累了大量的寶貴工作經驗。同時他在忙碌中邊干邊學,2014年通過了注冊測繪師資格考試。

      分秒必爭的經營路

      “當時連續努力了兩個月一無所獲,內心非常著急。”陳永健回憶道,“面對困局,我不服輸的“犟”勁兒上來了”。

      2015年物測隊著力開拓測繪板塊業務市場,陳永健臨危受命擔起了這個重擔。雖然當時工作已近10年,但是一直做技術的他對經營工作還是個徹頭徹尾的“新手”。

      他埋頭學習相關規范、規程,搜集各種技術資料,向單位內、外部技術大牛們請教。從單位的資質建設、技術人員體系發展、生產配套軟硬件配置,到技術方案設計、工期計劃編排、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安全生產管理、售后服務體系等一系列商務和技術環節的完善、優化,再到投標報價和談判技巧的經驗積累,通過潛心研究、耐心摸索和虛心請教,他逐漸補齊了各項軟硬件短板,標書總能做出自己的特色。

      “2015年八九月份的時候省內掛網招標的土地確權項目很多,當時我們經營部門只有兩個人,真的是忙到'飛起'”。他說,每天馬不停蹄地四處奔波參與報名與投標,熬夜加班更是家常便飯,記得有一次在湖北天門開了一個標后就近找了個酒店,加班加點完善標書,次日凌晨又驅車奔赴當陽市,趕當天上午的開標,兩天一夜沒合眼。”

      功夫不負有心人!此后,經營部陸續拿下了十余個省內外的土地確權類項目,總合同額3200萬元,連續3年經營指標刷新歷史記錄。

      做了經營工作后,陳永健深感企業資質的重要性,之后在他的努力下,籌備完成了單位測繪資質的增項與升級工作,通過補強短板,物測隊逐步在強者如林的測繪市場拼得了一席之地。

      愛創新的“思考者”

      “其實創新靠的是腦海中一閃而過的'金點子',要保持對技術難點的常態化思考,利用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發明、小創造、小革新、小設計、小建議,在項目生產中起到極大的優化作用”。

      抓經營的同時,專業技術的鉆研一刻也不能懈怠。2015年以來,陳永健帶領團隊結合承接的各類工程項目技術難點進行攻關,他先后牽頭申報了”低空無人機攝影測量技術、測量機器人技術、傾斜攝影測量技術與實景三維技術、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等多項測繪前沿技術的科研項目研究。同時通過與測繪設備廠家、業內先進單位以及技術專家的橫向合作交流,攻克了項目生產中多項技術難題,并將成果應用到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建筑物變形監測、不動產權籍調查、地質災害監測與分析等測繪相關業務領域,提出了有效的解決方案,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推動了單位測繪產業發展。

      “針對項目生產應用中的難題,我們在技術和項目之間搭起一座橋梁,就能實現高效生產。”近年來,陳永健始終保持對專業的深度思考,先后在核心期刊《測繪地理信息》《中國煤炭地質》以及《資源信息與工程》《科研》《世界有色金屬》等雜志發表《淺談無人機低空攝影測量技術在地質災害監測中的運用》《地面激光雷達在礦山斜坡移動變形測量中的應用研究》等多篇專業論文;申請了“一種隧道工程變形監測裝置”“一種地質災害動態綜合監測預警儀”2項實用新型專利以及“地質災害實時監測云平臺系統” “三調土地調查數據庫管理系統”“三調不動產權籍調查管理系統”等3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

      “眼下,我們將目標瞄準地下、水下、植被下的隱蔽信息采集領域。地面上的東西現在通過高分辨率的衛星影像和低空攝影測量與遙感等手段已經能夠達到很高的精度了,但是對于那些設備甚至人眼都看不到的地方還是“廣闊天地、大有可為”的,總局系統在構建“透明地球”中離不開地下探測,我們的目標就是充分利用地質專業優勢,打造一支具有核心技術優勢的地球空間信息勘測領域專業技術隊伍。”陳永健對未來產業發展空間充滿信心。

      沖在一線的“志愿者”

      “我是黨員,我先上!”

      2020年初武漢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在最嚴峻最恐怖的階段,陳永健深知危險重重,卻選擇逆風前行,第一時間向單位報名請戰。寒冷的冬天,紛飛的白雪,凜冽的寒風中,他先后下沉3個社區網格協助入戶排查、卡口登記、測溫消毒、輪班值守,不分晝夜,不辭辛勞,用溫暖的服務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用行動踐行著“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成為疫情防控中的最美志愿者,被評為“武漢市江夏區疫情防控先進個人”。

      之后他又報名參加了單位志愿服務隊,在疫情防控、核酸檢測,馬路值守、清潔家園中都活躍著他熱情的身影。

      2020年5月,物測隊機構整合后成立了測繪院,一直專注于測繪技術的他又擔起了做強測繪業務板塊,復興單位測繪事業的重任。他說,歲月不負奮斗者,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沒有艱辛就不是真正的奮斗,我的前輩們做測繪是靠兩條腿跋山涉水、漫山遍野的到處跑,現在我們做測繪是靠無人機航攝、三維激光雷達、衛星定位等先進的測繪技術打天下,作為新一代的地質人,只要我們將“三光榮、四特別”老一輩地質人的優良傳統薪火相傳、發揚光大,在新時代開拓創新、接續奮斗,就一定能譜寫出屬于我們的最美樂章,在湖北局“三次創業”征程中發光發熱。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