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劉艾瑛
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原副校長姜耀東圍繞煤炭產業提交了提案,提出建立煤礦彈性產能與彈性生產機制、“雙碳”目標下加強我國煤炭兜底保障能力建設,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煤炭產業的新定位。
建立煤礦彈性產能與彈性生產機制
姜耀東表示,煤炭長期仍將是我國的主體能源和重要的工業原料。我國目前還沒有任何一種能源能替代煤炭在能源體系中的兜底保障作用。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煤炭的安全穩定供應和煤電的平穩運行。提高煤電系統的靈活性,兼容多種新能源及負荷波動幅度大等多種復雜情況,迫切需要創新煤炭產能管理和煤礦生產管理體制機制,建立煤礦彈性產能和彈性生產機制,提高煤炭安全穩定供應能力和應急供應保障能力。為此,他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研究建立煤礦彈性產能和彈性生產管理辦法。按照先露天煤礦、后井工煤礦,井工煤礦按照先大型、后中小型的原則,綜合考慮煤礦資源條件、現代化程度、煤層煤質特點、安全生產形勢等進行科學評估分類,研究提出煤礦彈性產能評估辦法,設立煤炭產能彈性釋放(收縮)閾值和等級。有關部門研究制定煤礦產能釋放(收縮)管理辦法,推動煤礦產能由剛性管理轉為彈性管理,夯實全國煤炭安全穩定供應的制度基礎。
二是研究建立煤礦“以增補欠,以減讓盈”彈性生產機制。當新能源正常發揮作用時,引導煤礦減少煤炭產量,為新能源有效替代騰出發展空間;當新能源出力不足、能源供應階段性緊張、煤炭價格大幅波動時,通過釋放煤礦產能及時填補能源供需缺口,發揮煤炭的兜底保障作用。
三是推動煤炭彈性產能和煤礦彈性生產試點示范工作。支持大型露天煤礦和資源條件好、安全有保障、環境友好型的井工礦開展煤礦彈性生產試點示范,總結經驗,逐漸擴大煤礦彈性生產范圍,完善煤炭彈性產能和煤礦彈性生產管理體制機制,保障國家能源長期安全穩定供應。
四是煤炭統計由原煤統計改為商品煤統計。國家應整合組建能源信息統計分析機構。
“雙碳”目標下加強我國煤炭兜底保障能力建設
在“雙碳”目標下,煤炭消費達峰和煤炭行業減量發展將成為必然趨勢。在這個過程中,如何促進煤炭行業自身健康發展和做好能源兜底保供問題,事關重大。為此,他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進一步強化我國煤炭安全生產能力建設。加大煤炭資源勘查力度,以山西、陜西、內蒙古地區,東北、華東、中南等礦區深部為重點,提高資源勘探精度,增加可采儲量,為建設大型智能化煤礦提供物質基礎。著力建設一大批智能化煤礦和大型露天煤礦,繼續淘汰落后產能,形成以大型智能化煤礦為主體的煤炭生產結構。建立煤炭產能收縮與釋放機制。當水電、風電、太陽能等能源處于正常發電運行階段,煤礦收縮產能、控制產量;當不能正常發電或能力不足時,煤礦釋放產能、提高產量,發揮煤炭兜底保障作用。在東北、華東、中南和西南等傳統煤炭產區,提升煤礦現代化水平。根據區域能源消費形勢,準確把握煤礦關閉退出節奏,提高區域煤炭基本供應保障能力。
二是提升以智能化為支撐的煤炭柔性生產供給保障能力。建設智能化煤礦,發展以煤礦智能化支撐的柔性生產供給體系,實現新時期、新煤炭、新格局高質量發展目標。要加大智能綠色開采技術研究,如精準地質探測與4D-GIS系統、煤礦智能快速掘進關鍵技術、智能無人開采成套技術和煤礦綠色開采關鍵技術,構建煤礦開采全過程的數據鏈條技術,實現煤礦決策的智能化和運行的自動化,促進煤炭的柔性供給。
三是加大煤炭清潔高效低碳利用關鍵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力度。鼓勵開展煤炭清潔高效低碳利用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攻關,將碳捕捉、碳封存、碳循環利用等關鍵性技術攻關項目列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能源重點創新領域和重點創新方向。以燃煤發電、冶金焦化、水泥建材和散煤燃燒四大耗煤領域為重點,加大產業政策、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四是大力推動煤炭從燃料向燃料和原料轉變,促進行業轉型。綜合考慮環保、安全、市場等因素,推進現代煤炭工業高質量發展,推進煤炭氣化、煤炭液化(含煤油共煉)、煤制天然氣、煤制烯烴等發展,延長煤化工產業鏈,促進煤基新材料技術進步。同時,發揮煤化工在高端精細化工等方面的優勢,彌補我國產業鏈短板,研制“卡脖子”產品。
五是進一步提高統籌煤炭管理能力。中央高度重視煤炭兜底保障作用,但各部門、各地方涉煤政策缺乏統籌協調,建議各部門、各地方涉煤政策應與國家煤炭管理部門協商一致,協同發力,防止處處是紅線,相互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