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劉曉慧
“修復后的敕勒川草原,每年每公頃固碳1.5噸左右,釋氧量2.8噸左右。我國草原面積達2.645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27.5%。這兩組數字說明良好的草原生態系統具有強大的碳匯功能。”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蒙草生態集團董事長王召明在今年的提案中呼吁,在國家層面加快草原碳匯相關算法和標準研究,在國際上掌握草原碳匯話語權,在國內使草原碳匯成為重要的生態資產,讓草原越綠越值錢。
草原生態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草原上的扎賚諾爾煤礦,從1902年就開始開采,形成了礦坑面積約500公頃、排土場面積達1276公頃的巨大坑口。部分原始煤層長年累月自燃,土地早已無法利用,植物也極難生長,被戲稱為當地的“火焰山”。蒙草團隊接到修復礦坑的任務后,因地制宜制訂修復方案,采用階梯降坡、分層修復的方案,利用原始地貌整理坡面進行生態修復。“20多人的礦山修復團隊在那里一待就是5年,最終把那里變成了‘花果山’,植物種類由最初的10多種增加到70多種。”王召明說,現在那里每年每公頃土地能夠固碳1.5噸,從生態負資產變成了生態凈資產。
王召明介紹其團隊開展的生態修復情況
曾經的敕勒川草原,一度成為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周邊的采石場,沙石遍地、溝壑叢生,一到春秋季節,大風總會卷起漫天黃沙。2012年,蒙草團隊從草原生態大數據平臺中,調取了當地的水、土、氣、植物、動物、微生物等生態數據,結合科研人員實地調研、采樣、分析,給出了“人工干預下模擬天然草原”的綜合治理方案。“方案主要是應用適地鄉土植物品種,開展多樣性建植,通過人工干預與自然恢復相結合的方式,改良土壤、重建植被群落。”王召明說。
如今,敕勒川草原重現往日風采,荒漠、砂石灘恢復成了綠草如茵、野花盛開的草原,60多種植物和一大批動物、昆蟲也回歸草原,生物多樣性越來越豐富。
“一塊塊退化的草原、一個個廢棄的礦坑,通過我們的鄉土植物科研體系、種質資源儲備等,實現了由黃到綠、由灰到綠的轉變。”王召明說,近年來,已累計進行生態修復3000萬畝。
“我國是草原大國,應充分發揮草原碳匯的重大價值。”隨著我國“雙碳”目標的實施,王召明對生態修復的理解又有了新的視角。
2020年,中央工作經濟會議明確提出,“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有效發揮草原、濕地、土壤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這讓王召明十分興奮,“這說明除了森林,草原等生態系統的固碳潛力,正在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視。”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實施退化草原修復2.3億畝,每修復一畝草地將約固定0.1噸碳。王召明認為,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扎實推進,草原的生態服務功能在持續放大的同時,巨大的固碳潛力也在不斷釋放。
國家林草局的數據顯示,我國草原總碳儲量大約在300億到400億噸的規模,每年固碳量約6億噸。“草地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地球的三大碳庫,保護好、建設好草原生態系統,其固碳能力就會增強,會形成巨大的碳匯。”對此,他十分堅定。
草原碳匯作為重要的生態資產,尤其對于草原生態保護區域來說,草原碳匯應該成為區域財政重要的組成部分。
但就目前情況看,草原碳匯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評價標準和體系。“草原的碳匯功能大多停留在定性的判斷和初步的估算上面,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草原碳匯功能的開發。”王召明表示,目前草原碳匯價值存在標準缺失、算法不明、底數不清的基礎性問題,有必要加快草原碳匯相關標準、算法的制定。
他建議,加快我國草原碳匯的相關研究工作,在國家層面盡快開展草原碳匯評估行業標準的出臺,以便科學地評估我國的草原碳匯家底。要提升生態修復碳匯增量。將草種業、牧草種植、草原生態修復、草原區礦山生態修復等碳匯增量進行計量;鼓勵草原產業向綠色低碳轉型,打造低碳、零碳草原。要推動建立草原碳匯的市場補償機制,搭建碳消耗企業與草原牧場的聯系平臺,鼓勵企業參與草原生態修復項目來抵消碳排放,實現生態共贏。嘗試建立草原碳匯試驗示范區,設立草原碳匯基金,助力草原生態保護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