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國土資源網
需 求
對金屬的需求與整個經濟的發展水平是密切相連的。在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10000美元之前,大多數金屬的人均消費量增長都比較緩慢;在5000美元~10000美元這個階段,人均金屬消費量幾乎呈對數增長;超過這個階段后,就會保持平緩狀態。大多數國家的大多數金屬礦種都表現出相似的增長模式,或在其支撐經濟的金屬使用強度上表現出相似的變化。金屬人均消費量增長曲線變平緩的絕對高度取決于各個國家的經濟和產業結構。工業所占份額較大的國家,其金屬人均消費量通常會高于服務業占主導地位的經濟體。
以上所述事實就是中國經濟金屬需求強勁的依據,因為目前中國經濟的發展正在經歷人均GDP 5000美元~10000美元的階段。就中國而論,僅因為經濟的巨大規模和其超過10億的人口,其需求量就會進一步加大。更加之,中國現行的市場經濟體系的經濟發展模式對中國的需求起了促進作用。
推動中國金屬需求的不僅僅是中央制定的多少公里的公路和鐵路建設,且還有私人對空調、汽車和新公寓的需求。為了預測出未來對金屬的需求,要了解一個關鍵的因素,即人口的發展狀況,相對來說,其預測準確率會較高。中國或印度在未來20~30年的人口數量是可以預測的,甚至預測生活處于某一水平,或者說有經濟能力對高金屬含量產品有需求的人口數量也是可行的。
這種分析把中國作為目前主要的推動力量,但是還有很多其他的人口多且處于同一發展階段的國家,比如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巴西、土耳其和幾個東南亞國家。并非所有的國家都經歷同樣的發展歷程,但發展模式是相似的。
在如此高的一個水平上,目前的超級周期或者說需求高峰將持續5~10年。但同時,我們亦須考慮到,歷史并不是機械地重復。變化有時不可避免,還會出現新的像希臘債務危機、冰島火山灰等事件,打亂對金屬的需求,影響經濟發展。
這種情況也許可以總結如下:缺少金屬支撐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從來就不存在,以后也不會出現;但礦業仍然是周期性的產業。
供 應
礦業與其他產業相比,不同之處還在于其必須定位于某一特定地點,且該地或該礦床不可移動。每個礦床都會枯竭,這代表著礦業不可持續的一面。 “不可再生”一詞引發了經濟學家們圍繞今后金屬總量可得性問題的諸多爭論:對后代,甚至就目前這一代而言,金屬量是否充足?然而,這個所謂“爭論的核心”卻忽略了問題的要害。要害問題完全不是人類是否將耗盡礦產/金屬,而是社會將怎樣確保世界各地有足夠數量的礦床以滿足快速增長的需求。決定新礦床獲得發現的不是地質,也不是化學因素,而是市場的力量。當需求增長,價格就會升高,即使在礦石品位低、深度大、離市場距離遠或者極端天氣等各種情況造成更高成本支出的情況下,人們仍會進行采礦活動。價格提升將會使得需求減少,隨之產生替代品,使得需求量進一步下降。在供求之間就會逐漸達成一種新的平衡。盡管在整個20世紀,從礦山開采的金屬產量在不斷提高,但世紀之交時,資源的可獲得量比1950年時還要多。
隨著時間的推移,世界礦業重心的位置也發生了重要轉移。世界礦業重心最初是在歐洲,但隨著19世紀美洲經濟的發展,礦業重心穿越大西洋。從20世紀后半葉開始,大多數的礦業活動都發生在赤道以南。
時至今日,礦業活動在世界各地分布廣泛且均勻,油氣領域內存在的中東因其礦床分布上的明顯優勢而形成的一家獨大的局面,在礦業其他領域并沒有出現。金屬資源分布愈加廣泛,在世界各地也都有發現。所謂的金磚四國全部位列世界上最重要的礦業國家前10位。
產業集中度
礦業公司的數量在減少。2007年~2008年金屬價值達到峰值時,并購活動逐漸增加,隨之礦業整合也在加速。1995年排名前10位的礦業公司共占市場份額的23%,到2008年顯著增加,達35%。據礦物原料集團(RMG)預測,未來礦業并購活動將持續增加,因為新的信貸限額標準放寬,礦業公司在2009年~2010年間加強了資產負債表。這種趨勢將使得大公司的市場份額進一步增加。較大范圍內主要金屬礦產的市場集中程度,鉛的生產最為分散,但鉑的生產僅集中在少數幾家公司。在2009年,排名前10位的礦業公司掌控著鉑產量的93%。
生產成本
開采和勘探正變得日益困難,這主要是由以下因素造成的:發現和開發礦產資源的地方距離金屬需求量大的地區比以往更遠;這些礦山所在地區的天氣情況更加極端,且基礎設施不完善;礦產資源埋藏更深,使得勘探和開采更加困難,成本更高;礦石的化學和礦物組分更加復雜,使得金屬的開采更加困難;因為環境原因,加之日益凸顯的社會經濟因素,獲取許可證所需時間更長,使得建礦場的時間向后延遲幾年; 2007年~2008年礦業繁榮時,存在著受訓過的工程師、地質學家和其他人員匱乏的現象;設備供應商和服務提供商們無法按照礦業的需要提供服務。
所有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造成了生產成本日益增加,使得金屬價格長期維持高位。即使未來5年金屬需求的增長速度并不像2004年~2008年一樣,即年增長率6%~8%,而是僅僅維持在這個水平的一半甚至更少,每年為滿足需求,新開礦山的數目與經濟繁榮期剛開始時也相差無幾。因為在這幾年間,所需產量的絕對增長率已然大幅度提升。
投資趨勢
RMG對目前的整個礦業資本支出進行了預測。考慮到目前中國金屬需求強勁,很有可能將會超過所預測的水平。歐洲在新礦山的投資水平上一直靠后,但隨著芬蘭和瑞典最近出現的投資高峰,歐洲的新項目數也在增加。從全球來看,黃金項目的平均投資額是2億多美元,比平均投資額為5億多美元的銅項目要少很多。這是因為發現小型但具較高品位,能夠供中小公司開采且獲得利潤的金礦還是有可能的,但是大多數的銅項目都是大型、低品位的露天礦,尤其是距離現有的基礎設施很遠。并且,由于金礦部門中小型公司眾多,較小的更易籌資的項目有增多的趨勢。鐵礦的平均投資額更是高于相同規模的銅礦項目,且持續增加,2009年從6.7億美元增至7.5億美元。
一些行業觀察家認為,未來礦山開采將更多趨向于地下開采,但RMG認為目前露天開采(85%的礦山都屬于露天開采)占統治地位的局面將不會發生顯著改變,至少在未來10年內不會改變。
勘探活動
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勘探活動嚴重下降,下降幅度遠遠大于開采活動。這是因為在金融危機之前占據全球勘探投資50%~60%的初級公司現在已經無資金進行礦產勘查。多角度來看,這都是讓人很焦慮的問題:首先,假設用于勘探的每單位美元支出效益不變,那么全球礦山產量的不斷擴張應該意味著勘探支出的穩定增長。但事實并非如此。因為勘探支出的通脹率比整個經濟的通脹率要高。其次,最近10年的勘探結果一直讓人失望,用于尋找礦床的每單位美元效益更少。為彌補枯竭礦山造成的不平衡,勘探量應該比礦山產量增加的更多,才能保持儲量和產量之間的平衡。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政府有必要采取手段進行干預,以支持勘探業,這些手段包括通過退稅或對有關新勘探技術和模型的研發活動予以支持。
金屬價格
未來5~10年的金屬價格毫無疑問將是非常樂觀的。這包括主要來自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的金屬需求將會穩定增長,未來幾年內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地區工業化國家的復蘇也將提供支撐,加之新建礦山進程緩慢且困難。當然有很多因素會降低金屬需求的增長率,但至少目前這種樂觀預測的主要風險就在于需求的增長可能被低估。對價格進行了保守預測,主要觀點是價格仍將維持在高位,并且盡管價格肯定會比史上更不穩定,但不會回到21世紀最初幾年災難性的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