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enuitem id="reiiu"></menuitem>
      <samp id="reiiu"></samp>
      <b id="reiiu"><ins id="reiiu"><ruby id="reiiu"></ruby></ins></b><samp id="reiiu"></samp>
      <menuitem id="reiiu"><strong id="reiiu"></strong></menuitem>

    2. <progress id="reiiu"></progress>
      <progress id="reiiu"></progress><progress id="reiiu"><bdo id="reiiu"></bdo></progress>
      新聞中心
      news
      后三峽時代,地災治理任重道遠
      發布時間:2012-09-05 來源:煤炭地質總局

      作者:甲丁????????? 來源:中國國土資源報網

        74日,世界最大的水電站長江三峽電站最后一臺機組正式交付并網發電。隨著三峽電站全面建成投產,人們關注其成為世界最大水電站和清潔能源基地的同時,也不無擔憂。

        三峽庫區自然條件和地質條件復雜,環境容量有限,暴雨、洪水頻繁,地質災害多發。由長江三峽工程所引發的移民、環境、地質災害等諸多問題,使它從開始籌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終與巨大的爭議相伴。隨著三峽工程的不斷推進,庫區地質災害對三峽工程建設運行、移民遷建和庫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影響日益加劇。

        及時有效地防治三峽庫區地質災害已成為三峽工程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今年412日,國務院批復的《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汶川地震災區、三峽庫區不出現重大群死群傷地質災害事件。

        在經歷了三峽水庫從135米到156米直到175米試驗性蓄水的多次水位升降、暴雨以及汶川特大地震等各種狀況的考驗后,盡管每年都發生多起崩塌滑坡,由于監測到位、預警及時,三峽庫區已連續9年實現地質災害零傷亡。

        然而,后三峽時代的地災治理情形并不樂觀。根據國內外普遍規律,新建大中型水庫蓄水至高水位后誘發新生滑坡和塌岸的風險都急劇增大。如,美國大古力水庫自1941年建成蓄水后的12年內,先后發生滑坡500多起,約半數發生在蓄水后2年內;1963年意大利瓦依昂水庫蓄水第二年,發生了2.7億立方米的巨型滑坡,形成高達250米的滑坡涌浪,摧毀大壩、電廠和壩下5個村鎮;在日本,大約60%的滑坡發生在水庫水位驟降時期,40%的滑坡發生在水位上升時期。

        近日,隨著南方雨季的來臨,強降水線北移至長江沿線,三峽庫區也面臨暴雨考驗。758時,三峽入庫流量達5.45萬立方米/秒,創今年入庫流量新高。長江海事啟動洪水預警。77日凌晨2點,今年長江1號洪峰抵達三峽水庫,水庫水位漲幅明顯。

        自三峽水庫蓄水以來,受三峽水庫水位升降的影響,庫區一些老滑坡體死而復生。專家警告,在三峽水庫蓄水后一至三年,將集中產生大量塌岸和水庫新生滑坡,此后至少20年內將發生此類問題,蓄水越高,出現地質災害的面積就越大。

        以重慶庫區為例。在三峽工程修建前,重慶庫區地質災害隱患點有5512處。根據統計數據,自2008年試驗性蓄水以來,僅重慶庫區周邊就已發生了243處地災險情,崩塌總體積約1.65億立方米,影響房屋面積54.43萬平方米。在2008年的175米試驗性蓄水中,重慶庫區段就已出現了44例這種老滑坡體復活的情況。20091013日,隨著江水的抬高,總體量達3080萬立方米的老滑坡體——重慶市巫山縣曲尺鄉塔坪滑坡體,臨江部分超過百萬立方米的滑坡體加劇變形。

        而處于三峽水庫175米蓄水回水段的涪陵區,因為庫岸失穩導致的地質災害隱患,目前正呈逐步增多趨勢。在蓄水至175米后,涪陵區境內的長江和烏江庫岸相對穩定和平衡的地質結構被打破,部分老滑坡體因為環境變化,再次復活,而有的老滑坡體在復活的同時,還帶著新的滑坡體,安全隱患十分突出。同時,三峽水庫水位每年都要從175米降低至145米,其30米漲落差,使庫區岸所受的各種應力發生變化,加重了庫岸的侵蝕強度,同時滑坡和坍塌日益增多。

        存在的問題遠遠不止這些,如資金投入不足,導致治理項目管護困難等,這些都需要積極應對和盡快解決。

      后三峽時代,地質災害的防治任重而道遠。

      ?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